在网络不发达的时候,我特别喜欢去图书馆,那时候北京大大小小的书店我逛过不少。我当时就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,有些人目的性很强,就去找自己喜欢的书。而有些人就是漫无目的东看看,西看看,很长时间你会发现他一直在寻找,但是找到了就会安静的看下去。还有一类人就是永远安静不下来,气场都和图书馆格格不入,我觉得他们可能是来修炼一颗安静的心的。后来,一个店去的久了,就会看到些似曾相识的面孔。你会发现他们的习惯都还如以前,根本没有变化,目的性强的还是不浪费时间去选择,选择花费时间长的还是如此,另一类人也没有变化。但是有个细节被我捕捉到了,那就是目的性特别强的人最规律,比如有些人到书店就会拿一本武侠、哲学等的书,你会经常看到他。而那种选择性强的,一周能碰到一次就差不多了。最后那一类,很浮躁的,他们的换手率是最高的,他们代表一类人,但是这一类人你很难看到相同的面孔。后来,我慢慢发现,目的性最强的人坚持的能力也会更久,他们不会被其他事情分心。比如孩子读书,那种废寝忘食目不转睛的基本学习都比较好,那些特别浮躁的就很难沉下心去吸收知识。
01宽度和深度
再后来,投资中、事业中、甚至居家生活中都能发现诸如此类的现象。我曾经知道有些人二十几年投资,没有超过10个公司,也有些人一直买一个自己了解的。这些人要么等一个周期,要么等一个波段,反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。我发现他们都是专注性很强,对于自己要做什么就非常清晰,所以精力集中也不会把仅有的能量,消耗在其他的浮躁上面。反而大部分人在市场上属于浮躁的那一批,我曾经说过市场里的本事是来自市场之外,进入图书馆那个性格安静专注力强的人,这种品质和图书馆有什么关系呢?究其原因,很多人就是想把很多东西都揽入怀中,无尽的索取宽度和范围,而忽略了深度。古人四书五经,其实加起来也没有几本,阅读的广度比现代人差远了。但是他们因为选择少,所以挖的深,最终能够参悟智慧。就像在市场赚钱,你赚钱就好了,何必非要所有的热门公司都染指一番。领略智慧也是如此,如果三五本书就能开启智慧,何必去读几万本呢?几万本如果都是深读,那肯定收获很多,但是如果都是泛泛去读,还不如几本书读几万遍。
02自己的变化
曾经我招了几个大学生,他们都是做技术的,有一次他们中午去吃饭了,有些人的桌子上还摆着技术材料。我就看有些人就只读一个,好像读了好几遍,而有些人抱了一摞材料。其实,宽度是无法掌握的,深度也是不见底的,但是这个社会的规律是深度能开启另一个阶段,所以才有专业一说。你可以在专业以外再增加一些加分项,比如一个医生,医术精湛,但是文笔、绘画也很好。但是不能做那种什么事情都不是很精湛,但是都略懂皮毛。我今天也自己思考了一个问题,就是自己的投资理解。有一个很奇怪的想法冒出来,就是我感觉我的体系更加的精进了,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更加有信心。按说,这个年纪的人很难改变了,基本属于朽木不可雕了。后来我才发现,原来我每天坚持分享感悟,记录一些理解,这个过程也是个水滴石穿循序渐进的过程。
以前的投资经验和一些实战记忆,其实已经模糊或者当时不求甚解,但是随着时间的沉甸,再经过现状反复思考记录。 你们可以试试,即使是现有对投资的理解,你们每天坚持写一篇几千字的感悟心得,然后一年以后写了几百万字,你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信念和体系,一定会有所不同。 就像一条路,可能别人的脑海里没有这条路,而你这些年摸索出来一条羊肠小路,而经过几百万字的反思分享和记录,这条路变得更宽更亮了。
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,而不是着急得来的。也许对我来说从没想过自己还能在体系上有什么改变,但是每天默默做的事情就会日积月累的发生变化。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,比如健身、饮食、睡眠、甚至福报和善良。都是量变引起的质变,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。
故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。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荀子
|